
古蹟
隨著時間的推移,古蹟已經被人們漸漸所淡忘,但也曾經在它自己所處的朝代風光過,並發揮過最大的功用為人們服務,現代的建築觀念,都是以歷史和時間發展出來的,建築力學、構造、用途、等知識也是上一代傳給下一代。
城市的建築也是舊汰換新,不要小看古蹟建築。
同樣的道理長江後浪推前浪,有雞才有蛋,不要忘記古老建築給我們的觀念視覺教育。
此頁面因論壇人力不足,將採取自由更新制,採用了目前本站所能掌握到的古蹟資訊,如有興趣幫助本站和知道新建築資訊者,請按此以提供世界各地的古蹟線索。
背景音樂來源

松園別館: 位於花蓮市區的松園別館,大約建立於1943年,當時為花蓮港兵事部辦公室,附近松林成蔭,與附近的放送局(現中廣公司花蓮台)、海岸電台(現中華電信)與自來水廠(現自來水公司美崙淨水廠)等處相連一片。

金門洋樓:位在金城總兵署後面

高雄旗後砲台:臺灣日治時期,旗後砲臺之大砲被拆走、熔毀。二戰後,中華民國國軍於旗後燈塔及旗後砲臺之間另築碉堡。現砲臺經高雄市政府修復,門額字體依據古照片恢復「天南」二字,以存歷史之真。

西西門紅樓:西門紅樓位於臺灣台北市萬華區的成都路上,在臺灣日據時期俗稱八角堂,緊鄰西門町徒步區。建築為兩層高的直轄市定古蹟紅磚洋樓,其外觀為每正立面8公尺,1908年所建。今為臺北市著名的文創藝文場所、展演空間與同志酒吧聚集處。

屏東美術館:屏東美術館為地上三層之建築物,佔地面積約為980平方公尺。館內一樓有兩處展覽室,並有販售咖啡簡餐的藝文商店。二樓有三處展覽室,以及多功能研習室。三樓則為館長室與行政辦公室。建築後方亦有一空地可供休憩。地處屏東市金融、商業中心,屬於戰後第一代縣轄市官署建築,具地方歷史意義。

宮原眼科:一聽到「宮原眼科」直覺反應就是個眼科診所或醫院,沒錯!它曾是個眼科醫院,是在日據時代的宮原武熊醫生所開設的,曾經也是台中的衛生院,也曾像個廢墟般的存在,後來由知名鳳梨酥業者買下此建築,並將此具有歷史的建築物做了整修後重新開張,以宮原眼科的店名銷售餐飲。

慶修院:隨著日人進駐,日本佛教也隨之進入。大正六年(民國六年,西元一九一七年),川端滿二在此募建了這座真言宗高野派的「吉野布教所」,以宗教安定的力量,撫慰移民的思鄉之情。 攅尖式屋定(日語稱之為:「宝形造」)的日式傳統建築,流露濃厚的江戶風格。寺院內八十八尊石佛依序排列。據說川端滿二曾遵循真言宗開山祖師-空海大師的遺規,行遍日本四國島上八十八所寺院,請回八十八尊石佛,讓信徒能就近參拜,免除了奔波之苦。

中正紀念堂:中正紀念堂位在臺北市中,分別以杭州南路、中山南路、愛國東路、信義路的周界,占地為24.79頃,為紀念蔣介石於1976年(民國六十五年)籌建,全區包括中正紀念堂、中正紀念公園、牌樓、圍捕、瞻仰大道、兩側為劇院及音樂廳,造型仿北平天壇之頂、埃及金字塔之體,高聳威嚴,全是中國宮殿式之建築富麗堂皇之美,更顯示濃烈的藝文氣息。

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: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(又名華山藝文特區、華山文化園區或華山1914,英語:Huashan 1914 Creative Park),園區前身為「台北酒廠」,為臺灣台北市市定古蹟。在1999年後,成為提供給藝文界、非營利組織及個人使用的藝術展覽、音樂表演等文化活動場地。此外,園區內也有多間餐廳、咖啡館、店舖、藝廊等商業設施。

蕭如松藝術園區:蕭如松藝術園區(原名:蕭如松故居),位於新竹縣竹東鎮三民街60號(大同國小附近),於西元2008年(民國九十七年)正式開館,成為竹東地方藝文展演與文化休憩重要場所。

苗栗頭份│曾家古厝│歷史古蹟

伏見稻荷大社:伏見稻荷大社(日語:伏見稲荷大社)是一位於日本京都市伏見區內的神社,是遍及日本全國各地約四萬多所的稻荷神社之總本社,以境內所擁有的「千本鳥居」聞名。

八板神社:八坂神社(やさかじんじゃ),日本全國約有3,000多間,其位於京都的是八坂神社之總本社,因位於祇園,於是又名祇園神社(祇園さん)。

姬路城:姬路城(日語:姫路城〔姫路城〕/ひめじじょう Himeji-jō)是一座位於日本兵庫縣姬路市的城堡,為該市主體象徵。由於其白色的外牆,也被稱為白鷺城(白鷺城/はくろじょう・しらさぎじょう)。

駁二藝術特區:「駁二」係指第二號接駁碼頭,位於高雄港第三船渠內,建於1973年6月12日,原為一般的港口倉庫。2000年高雄市政府因尋找中華民國國慶煙火施放場所,偶然發現這個具有實驗性的場域。但因年久失修,進駐單位針對舊建物的狀態進行空間的各項整建工程,於2002年3月24日完工。

台北市松山文化創意園區:台北市松山文化創意園區(英語:Songsh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),簡稱松山文創園區(原松山菸廠)位於台灣台北市信義區,建於1937年。

北斗紅磚市場:北斗市場的歷史可追溯到日治時期明治32年(1899年)北斗街設置之臨時市場,後隨著臨時市場不敷使用,昭和6年(1931年)由地方計畫籌資三萬餘元,擴建市場規模,昭和10年(1935年)落成啟用;主體為磚造,屋架採用木架結構,落成後帶動北斗繁華榮景堪稱彰南第一;二戰後被稱為北斗零售市場,當時依然為北斗鎮最熱鬧的市場。

大稻埕辜宅:大稻埕辜宅 位在迪化街附近 以前為一層樓平房 並作為販鹽的總部 當然現今立面仍有許多地方已經不復當年 比如一樓白色的條紋水泥牆 以及二樓的玻璃窗 都不是原本該有的東西

郭氏古宅:內湖 郭氏古宅 建造於1917年 也稱作內湖紅樓

滬尾禮拜堂:此棟建築物 建築於1933年與旁邊的醫館 形成一個完整的服務建築群反映出醫病兼傳教的理念

建功神社:建功神社 也就是現在的國立教育資料館位於植物園旁邊 建中對面建於1928年專門祭拜對台灣有貢獻的"人"不只日本人 也祭拜台灣人只要因公殉職 就有可能入祀祭拜台灣人就有3530位 卻至今不知道他們是何許人也

汐止陳萬乞宅,陳萬乞宅面前的基隆河整治後,河堤變高,港口消失也早已看不出當年帆影片片的景色。(照片主人:魏延羽)
